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sdbzyiyishenghui的博客

不到极逆之境,不知和顺之安;不逢至刻之人,不明忠厚之善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顾明远:互联网改变了教育“生态”(转载)  

2017-08-09 21:21:24|  分类: 教育论坛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



   顾明远:互联网改变了教育“生态”(转载) - sdbzyiyishenghui - sdbzyiyishenghui的博客


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 早在20年前,我就认为信息技术的变化一定会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,但对于这种革命性变化需要辩证看待。今天,我们迎来了互联网时代,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,改变了教育的生态,那么这些变化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?

   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五大变化

    第一是教育环境的变化。过去我们说接受教育,基本是指在学校里接受教育,而在互联网时代,教育可以说无处不在。去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《反思教育》的报告,认为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,对教育重新进行定义。过去我们眼中的教育指的是在学校里接受教育,是制度化的教育,其实教育无处不在,很多教育是在无意识的、非正式的环境中接受到的。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,处处可以学习,时时可以学习,教育环境已然有了很大变化。

    第二是培养目标的变化。长期以来,我们的教育一直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,延续的是应试教育模式。但在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悄然发生了变化,人才的培养不再局限于知识层面,而是包括思维、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。《经济学人》一篇文章曾指出,21世纪我们要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技能:思维能力、组织沟通能力、处理信息的能力、个人生涯规划能力。其中首要的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、创新思维、解决问题的思维。作为一个公民,对自己对社会要有责任。所以从这个方面看,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。

    第三是教育内容的变化。教育内容的变化不仅仅是把现代科学技术、发明和发现教授给学生,而是从更广泛层面进行课程整合。过去我们的教学局限于数理化这样一个一个学科,以学科来划分课程,而现在我们看一个事物都是综合来看,所以今后要把课程整合起来。现在国外出现一个STEAM,第一个S是科学,T是技术,E是工程,A就是美育,M就是数学。就是说要把科学、技术、工程、美学以及数学结合起来,以项目为基础进行课程改革。

    第四是教育模式的变化。在互联网时代,技术革命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。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代替了人部分体力,信息技术革命机器代替了人部分脑力,那么在互联网时代,机器不仅仅代替了人部分脑力,甚至把人类的智慧联系起来,扩充了我们的大脑。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提出,现在的知识是全人类的知识,学习也是全人类的学习。基于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特点,教育培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。

    过去的教育一般采用班级授课制,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,这是工业化时代的进步。但现在这种教学模式就要改变了,因为互联网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环境,可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,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兴趣、爱好和特长。过去的课堂教学只能照顾到平均的水平、中等的水平,老师讲得太快,学习比较差的学生跟不上,但与此同时一些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却觉得“吃不饱”,所以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按照中等水平来设计的,而互联网时代则可以按照学生个性化来设计。我认为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当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,也是最公平的教育。

    第五是师生关系的变化。在传统教育过程中,教师曾被视为知识的唯一载体,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,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获得知识。教师也不是知识的权威,因为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到丰富的信息,拥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可能比老师知道的还多。在这种情况下,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势必发生改变,教师的角色也悄然发生了变化。在互联网时代,教师一方面要成为学习的设计者,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的学习环境;另一方面,教师要成为学生搜集信息的指导者,因为信息并不等于知识,知识也不等于是智慧,教师要教授学生正确运用选择信息的策略和方法,避免不良信息的损害。另外,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,学生在学习过程中,终归会遇到困惑,遇到困难,老师要帮助加以解决。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,老师的角色应该是学习的设计者、搜集信息的指导者以及解决困难的帮助者。同时,老师应该成为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。以上几个方面是互联网时代或者未来教育应该改变的。

    未来学校会不会消亡?

    互联网时代,在看到互联网给教育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,也要看到教育本质上的不变。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在利用信息化等方面比较缓慢,就在于教育本身有其自身规律。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,教育传承文化、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,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。

  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去年的《反思教育》的报告认为,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,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、权利平等、社会正义、文化多样性、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。十八大报告也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,人才培养首先是人的培养,即培养有理想信念、有高尚道德情操和扎实知识的人才,这是教育的本质,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,这样一个目标是不会变的。

    此外,学校和教师不会消失。有的学者认为,在互联网时代,学生处处可以学习,时时可以学习,是不是可以不要老师了,学校是不是可能消亡?虽然这种观点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人提出,但我认为在互联网时代,尽管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,但学校是不会消亡的。我们的教育有一个概念,所谓教育实际上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。学校是学生走出家庭、步入社会的第一个场所,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。学生进入学校不仅要学知识,重要的是要学做人,学会与人沟通和交往。因此,互联网时代学校的形式和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,但是学校是不会消亡的。现在一些家长为了避免应试教育,用家庭教育替代学校教育,这也是不可取的,毕竟孩子要走向社会,所以学校教育不可或缺。

    既然学校不会消失,那么教师也不会消亡。信息技术、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,但信息技术、互联网只是手段,不是目的,人才培养终究还需要人来培养。比如信息化里面最初级的课件容易束缚人的思维,你在课件里面画一个圆,学生看这个圆没有感觉,如果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,学生就非常有感觉。因为教师的活动蕴涵着人的感情、人文精神,师生的情感交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。因此,在互联网时代,教师要转变角色,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、指导者和帮助者。教师的教育观念、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改变,但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没有变。

    同时,教师的知识魅力、人格魅力,永远是学生的榜样,永远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。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、互联网,整合各种教育资源,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。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65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