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sdbzyiyishenghui的博客

不到极逆之境,不知和顺之安;不逢至刻之人,不明忠厚之善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杨林柯:高考不是学习的结束,而是生命重建的开始(转载)  

2017-07-02 23:40:14|  分类: 品茗夜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


    杨林柯:高考不是学习的结束,而是生命重建的开始(转载) - sdbzyiyishenghui - sdbzyiyishenghui的博客


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2017年的高考实战结束了,对许多高三学子而言,这标志着一个“标准答案”时代的结束,新的人生阶段的到来,比如选择学校和专业,它在某种程度上比努力更重要,这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,因为高考成绩好坏已经是无力改变的现实,重要的是能不能把握好自我,选择好适合自己的专业,不同的选择引导不同的人生。

    选择能力考验着每个学生认识自我的眼光,也考验着每一个家庭和一个学生的综合判断力。实际上,选择实际上比个人的努力要重要得多,但我们很多人往往忽视了这一点,对人生的关键点往往采取顺其自然或者糊里糊涂的态度,这是对生命的辜负。

    特殊的国情造就特殊的教育,使得中国的孩子从幼儿园、小学阶段开始,就奔向一个目标:大学。似乎大学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,大学就代表着成功。这是后科举时代的价值遗存,这种教育价值观导致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和生命的悲剧。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,这些格言不知误导了多少国人,导致人们不能看到更远的目标、更高的价值。

    现在,高考终于结束了,高考的升学率也由十几年前的5%到了现在的80%以上,大部分孩子都可以继续读书。但人生的吊诡在于,一个目标没有实现会痛苦,实现了则容易无聊,所谓“希望”不过存留于过程之中。按照叔本华的观点,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的过程。这话虽不至于终结真理,却讲出了部分人性真实。

    摆在面前的问题是:高考完后做什么?

    记得几年前高考结束后,一个学生告诉我说:“老师,我觉得自己的生命好像终结了,因为我爸我妈从小就说要我考大学,现在我终于给他们考上了,却突然不知道要做什么。”在一个学生QQ群里,我也发现,一个高三学生把“无聊”二字打了有100多遍,看来真的无聊。许多学生都在互晒自己吃喝玩乐的成绩,很少有继续读书的。这是功利教育的后遗症,就是在一个目标到达后,生命突然失重,不知何去何从?

    如何走出这种困境?这是12年基础教育之后每个毕业生必须面对的人生答卷,它在某种程度上比高考更有价值。

    其实,考场小天地,人生大课堂。高考不过是人生一个小目标,虽然不可忽视,但人生才是大目标。在学校里,考试做题经常会有“标准答案”,而人生哪里有标准答案?标准答案思维必然是固陋简单的“问题思维”,因为这个世界从来都是不断出现问题,而没有什么“标准解决办法”。

    12年的应试马拉松,现在终于结束,我想,各位考生利用这一阶段的时间,能不能研究一下中国的城市和大学?能不能关注一下南北地理人文的不同?能不能读几本“无用”而有趣的书?能不能去学个驾照?能不能帮父母做一顿饭、拖拖地、搞搞卫生?能不能见几个自己想见的人、走一两处自己想去的地方?当然,也可以组织同学打几场篮球,看几场电影,逛几次书店,练练书法,也可到各处走走开开眼界,了解一下社会,别尽泡在游戏里……当被外界控制的生命真正归属于自己,考生能不能处理好与自我的关系,能不能把握好身体的自由与精神的自由?需要明白的是:自由绝不是放任,它意味着责任,在一个人伦链条中,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的道德。

    当高考分数出来之后,我们需要冷静面对,不管好坏都是无可改变的事实,和过去多次考试的变化一样,在前的突然在后,在后的突然在前,这都是可能发生的,毕竟,平时的成绩只是一种参考,最后的成绩才最有说服力,但没必要乱比较,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,所有的比较都是人的一种执着和妄念,它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和安慰,反而可能会造成很多不安。后悔或沮丧都没有用,关键是人生选择。从长远看,人生的好坏不决定于考试分数,它有许多可能性,价值窄化的教育让人的判断很狭隘。其实,高考以后的岔路和意外还有很多,无论如何,要对未来充满希望。放下分别心,平静面对现实。再说,中国的大学都差不多,同质化严重,将来在大学里能学到什么,关键在于自己。

    记得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说过:“一个人能不能成才,基本不决定于名师名校,不决定于学历和学位的高低,而是决定于你自己。” 这是他思考研究几十年得出的结论。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并非毕业于名校而成为卓越人才的例子,关键是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,能不能怀抱理想,努力实现自己。虽然在这个时代说“理想”似乎有些奢侈,但有理想的人和没有理想的人会活在不同的世界,生命质量会很不一样,最后取得的成就也会很不一样。

    人生,还是放长远了看。学会用未来思考现在,也当学会用观念对抗观念:高考不是中学生学习的结束,而是生命重建的开始。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58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