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是一年开学季,很多父母都在为孩子上什么学校而操碎了心。一些名牌中小学,依然是广大父母追逐的对象,为了让孩子进入这些学校,有些父母甚至不惜高价购买学区房。
根据一项在线调查,有66%的购买房者愿意花大价钱购买学区房,而有14.9%的父母则表示为了孩子能上好学校,房子就是再贵也要买。可见父母这种望子成龙,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态是普遍存在的。
不过,2015年8月26日《中国青年报》公布的一份互联网调研报告,或许能改变一些父母的观点。这个报告是针对2014年至2015年120多位的高考状元,就其性格、思想、家庭、生活、学习等要素展开的调研。调查发现,大部分高考状元就读于名牌中学,但有近60%的高考状元就读的小学是普通小学,这个数据或许说明,孩子上的小学是否名牌没有父母想象中的重要。
除了购买学区房,很多父母对孩子在教育上“拔苗助长”的行为,还体现在过早地对孩子进行书面知识的灌输,有些孩子甚至在幼儿园就开始了大量识字和做题。这些“幼儿教育小学化”的做法,不仅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,还可能伤害他们的学习兴趣,有可能引起孩子过早厌学。
其实过早学习小学知识对孩子学习成绩起不到太多的效果,因为中国的学校教育采取统一的大纲和进度,再加上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相对简单,所以他们的学习成绩差距不会太大。那些提前学完一年级课程的孩子因为要重新学习一遍旧知识,反而容易养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。到了三年级之后,孩子的学习成绩开始分化,拥有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孩子才会对学习越来越有信心,成绩会变得越来越好。
所以,对于小学生而言,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要比只注重学习成绩更重要。父母与其热衷于让孩子上名牌小学,不如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,注重孩子对学习习惯的培养,这才更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学业发展。
其实每个孩子天生具有学习的兴趣,他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学习的本源,当孩子每次探究出事物特点或某些现象背后知识的满足感,是其坚持学习的动力。
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,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的特点,保护其在学习上的快乐体验。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而言,还未完全摆脱形象思维,很多小学生做数字时都要数指头,因为他们还无法完全理解抽象的数字,这个时候他们学习数学或语文需要形象而具体的方法,比如父母可以通过一些数字游戏来指导他们学习数学;通过情景展示或互动,让孩子理解和明白诗歌的意思。父母如果只是采用死记硬背,强迫他们学习,孩子在学习上感受不到快乐的体验和成就感,很容易就感到厌烦。
其次,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。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学之前,不注意控制孩子看电视或玩电脑的时间,任其养成沉迷于电视和游戏的坏习惯。等到孩子上学之后,父母想突然勒紧孩子的课外生活,就会让孩子很难适应。其实父母很早就可以培养孩子看书阅读的好习惯,比如父母每天抽出时间陪孩子阅读绘本讲故事,这就是父母为孩子创建一种共同学习的氛围。随着孩子的成长,让其在固定的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书,其实就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。
最后,父母在陪伴和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,要多鼓励少批评。孩子只有每天感受到自己的进步,才会有快乐的体验和成就感,所以父母不要经常拿孩子与别人对比,指责孩子的不足和缺点,过多的挫败感不利于他们自信心的培养,也容易对学习产生负面情绪。父母要发现孩子每天的进步,给孩子即时的反馈,比如告诉孩子哪些字写得比上次好,哪些题做得比上次快,这些点滴的肯定最终会汇聚成孩子对学习上的信心和乐观。
评论